《全球政党通史》《世界政党史研究通讯》研究编撰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5-06-29 作者:点击次数:

6月28日,《全球政党通史》《世界政党史研究通讯》研究编撰座谈会在山东威海召开。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双伍出席会议并致辞。

开幕式上,曹现强表示,编撰《全球政党通史》《世界政党史研究通讯》是世界政党研究领域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工程,旨在提升世界政党研究的中国话语权、推进建构世界政党知识体系,山东大学愿与相关高校携手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政党史研究精品,为世界政党研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李双伍肯定了研究编撰工作对于填补学界研究空白、实现智库与学术结合、促进世界历史与政党政治史研究融合的意义,并从架构分期、谋篇布局、整合统筹、通稿汇总等方面给予指导,表示将在资料提供、出版服务、对外联络等方面尽力支持研究编撰工作的开展。

座谈会伊始,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王韶兴教授从工作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框架等方面介绍前期准备情况,对全球政党通史的定性定位定标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编撰的学术基点、学术立场和学术追求,认为应立足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客观反映政党过去、准确把握政党现实、有效预见政党未来。

专家交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张晓萌认为通史研究应回应现实政治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应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结合,资料编译与研究写作的结合。复旦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认为研究《全球政党通史》和《世界政党史研究通讯》分别侧重史实和学术,应具有全球史的视野和多元现代性的视角,突破西方话语主导的学术格局,建构中国政党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南开大学政党与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存刚认为这项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政治意义,旨在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并将全球史视角融入到世界政党研究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胡宗山分析了框架设计、政党选择、材料取舍、叙述方法,强调厘清“史”与“论”、“通”与“专”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余维海认为世界政党通史的研究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研究撰稿应处理好代表性、典型性、宏观性、全面性的关系,应从人类文明的演进、现代化的探索追求中思考政党应发挥的作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助理刘娟娟从编辑出版的视角提出建议,表示研究和写作应注重学术性与政治性。与会专家就研究定位、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等达成共识,表示将形成世界政党研究合力,为编撰兼具客观性、全面性、权威性、科学性、开创性的全球政党通史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鞠晗分别主持开幕式和专家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作会议总结,表示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打造队伍,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编撰成果。

《全球政党通史》《世界政党史研究通讯》的研究编撰工作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指导支持下,由山东大学会同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旨在全景式展现世界政党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填补世界政党研究学术空白,提升我国在世界政党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进而为解读全球政党政治变迁、提炼政党文明共同价值提供学理支撑,为推进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中国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提供现实启示。

(文/何淼,图/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