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全球政党通史》的研究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政党制度化演进与社会主义政党兴起”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就19世纪政党制度化演进与格局变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党斗争互鉴共存等问题开展研讨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张晓萌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提出了把握19世纪政党政治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是传统资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化演进,尤其是英、美、法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国家的政党发展,二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社会主义政党的兴起、发展与分化;明确了研究19世纪政党演进的基本视角,一是从政党政治理念的变化来看,资产阶级政党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的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在意识形态维度上丰富了政党类型;二是从政党性质及其结构变化来看,可以从纲领、目标、策略、纪律、党员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理解从“精英型政党”或“干部型政党”到“群众型政党”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规律。

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韶兴探讨了编纂《全球政党通史》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将全球政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分析它同国家、社会、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进步的关系;二是要重点关注主流国家的主要政党、促进社会发展并体现历史规律的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政党、塑造政党政治文明的政党;三是既要保持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也要关注重大的历史节点;四是要保持前后左右的逻辑自洽,将政党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五是要进行经验总结,加以理论概括,形成有规律的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蒲国良分享了关于全球政党史研究的见解。首先,要提取主题、把握主线,保持政党发展脉络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特别是注重政党通史与国别政党史、政党编年史或政党断代史之间的区别。其次,在理论话语方面,全球政党史叙事应注意到不同学科话语之间的差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借鉴各相关学科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的话语体系。最后,要保持研究视角的稳定性,既不能用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化的发展逻辑贯穿整个19世纪的政党史,也不能完全用国际共运史叙事来取代政党史叙事。

南开大学政党与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存刚强调,19世纪政党的制度化演进为20世纪乃至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入认识到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资产阶级政党发展之间的深刻关联,藉此来把握社会主义政党兴起的社会背景;要认识到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与博弈,明确资产阶级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潮对政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要注意到19世纪政党发展的特定国际背景,在维也纳体系所构建的欧洲权力格局下,审视政党的演进轨迹及其与均势格局的互动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家彬指出,19世纪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真正出现的时期,应系统阐述早期的政治“派别”或“政派”与现代“政党”之间的本质区别,梳理从前到后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19世纪是政党地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政党在发展过程中从负面到正面、从边缘到中心,其历史演进与实践逻辑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最后,19世纪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生、发展的时期,其究竟如何产生、如何崛起,同样是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崎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中科学分析政党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明确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化演进的内生性,资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化正是在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逐步实现的。要重视社会主义政党在19世纪政党制度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作为工人创造的群众性政党,它有着与资产阶级政党全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社会基础,因而达到了更为发达的制度化水平。

张晓萌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政治文明产物,政党政治形塑与现代化的历史主体、制度建构和价值导向紧密相关。19世纪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激烈斗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分野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政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制度化趋向:资产阶级政党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愈发成熟、定型,社会主义政党也作为全新的政党类型和政治文明形式登上历史舞台。要深刻认识19世纪政党制度化与人类现代化转型的共生关系,深入把握社会制度和政党政治相互影响、深刻互构的作用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将以参与《全球政党通史》编撰工程为契机,以本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持续推进全球政党史与政党基础理论研究。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董沐夕,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员齐子萍,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朱晓琦,马克思主义副教授黄泽清,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金星宇、周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明东,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助理张潇梦、赵家胤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