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稷耕新质先锋队赴济南市太平街道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8 作者:点击次数:

 

7月25日至8月5日,稷耕新质先锋队走进了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开启了一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之旅。通过与一线干部座谈、实地考察企业与粮田示范区,深入了解当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以及新质生产力在其中起到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理论宣讲向基层群众解读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的青年力量。

座谈交流,初窥乡村振兴整体蓝图

团队首先来到了陈家付村村民委员会,向扎根在乡村脉络中的一线干部了解当地整体规划与发展成果。团队到达时恰好遇到刚结束田间考察返回的刘卫军书记。书记不等休息便热情地向团队介绍起情况,表示近年来太平街道以科技为驱动力,以产业为支撑点,以人才为核心力,多措并举推动了当地实现新时代乡村的全方位发展。

“新质生产力我们也经常思考,个人理解就是用科技、机器、新思路,代替过去的人力、笨办法、老经验,让农业干活少、产出多、风险小,就像给传统农业装上‘发动机’,既能让农民轻松点,又能让地里出更多好东西。”在同刘书记等一线干部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他们长期扎根在群众中间,身上所浸染的农人特有的质朴与豁达。同时,他们也更善于同群众打交道,知道如何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大政方针和专业概念。

队员们认真聆听书记的介绍,不时就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科技应用的推广等问题与书记交流。通过这场座谈,队员们对当地乡村振兴的框架和路径有了充分了解,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奠定了坚实基础。

F4162

实地考察,见证科技赋能农业新图景

在刘书记的帮助下,带着座谈中的疑问与好奇,团队来到了“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踏入示范区,眼前的景象令队员们颇感意外:万亩良田一望无际,却看不到传统农耕场景中忙碌的身影。

“现在这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新技术,已经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所以基本都不怎么需要下地了。”工作人员介绍道,在田间的各类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湿度、光照、长势等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平台。技术人员通过平台就能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并且通过各类机器设备完成灌溉、追肥、除草等工作,极大程度减轻了人力负担。

在负责该示范区运营的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部,副总经理杨明通过数字展台向团队详细讲解了示范区从技术试验到集成应用的全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全程增产减损方案,从种子选育、田间作物的种植生长的全过程,一直到收获,包括储藏,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一体化流程。”杨经理表示,通过技术设备与管理办法的革新,目前粮食亩产大约能增加15%,农户们每亩能增收300元。

158306

理论宣讲,让新质生产力理念扎根乡村

实地考察结束后,实践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队员们发现,太平街道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正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为了让更多村民了解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实践队在陈家付等村开展了5场理论宣讲活动。队员们结合示范区的具体事例,向村民们讲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努力使党的理论让乡亲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就自家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与队员们交流,刘书记也不时加以解答或讨论,真正互相做到了“教学相长”。

1A0907

经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不仅从政策方针、具体过程、成果影响三个维度见证了太平街道乡村振兴的事业图景,更深刻理解了科技与人才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队员们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在民众之间落地生根。



图|崔记元 董书婷

文|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