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赋能新时代青年精神成长,“兴文知行”实践团近日奔赴河北沧州、保定两市,开展实地调研。团队聚焦运河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传承实践,探寻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非遗活态传承,运河文脉映照文化自信


沧州段调研是实践团的核心一站。沧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19项、省级124项,各级传承人千余名。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陈列生动诠释着流动的血脉如何滋养两岸文明,从气势恢宏的吴桥杂技到匠心独运的泊头铸造,从古朴悠扬的木板大鼓到独具风味的沧州武术,每一项非遗都是运河儿女智慧与坚守的结晶。实践团深入运河沿岸社区与传承基地,实地观察“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如何落地生根。实践团成员看到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感受到运河之水奔流不息,恰如传统文化在创新融合中日新月异,继往开来。


探历史遗存,悟古今交融的治理智慧
实践团在河北保定府河以及当地水利博物馆开展调研,透过一件件古老的水利文物,一幅幅生动的人物故事,成员们不由想象起千年前保定府河“漕舟昼夜驰”的盛况。府河地段既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也是当地运河精神的摇篮。悠远的古人智慧,激昂的抗战号角,明媚的新时代阳光,共同织就了这条古老河道的文化血脉。成员们在调研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府河精神中包容并发,协同共进的文化底蕴,为“运河思政”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思考提供了新的维度。
以运河为媒,启思政育人新篇章
大运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流动的文脉、精神的纽带。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家国情怀与生态理念,具有穿越时空的教育价值。“兴文知行”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点,系统梳理运河思政元素,研发特色课程与实践活动,助力这条千年文脉持续滋养青年心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深沉而鲜活的运河力量。
文|刘晓澄 闫钎册
图|刘晓澄 闫钎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