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历史纵深,寻井冈星火
8月21日上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理23班全体同学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瞻仰先烈遗志,追溯红色根脉。
晨光初照,松柏凝翠。同学们列队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正门上“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四个大字苍劲凝重,令人肃然起敬。在庄重的祭奠仪式中,全体同学静默肃立,向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鞠躬致意、敬献花圈。山风徐徐拂过,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壮烈与崇高。同学们凝视石碑上镌刻的一个个姓名,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曾经炽热燃烧的生命;更有无数连名字也未曾留下的先烈,静静地长眠于无字碑上。于无声处,同学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跨越时代的精神叩击。之后,同学们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陵园中回荡,初心与使命熔铸进青春的脉搏。

随后,同学们转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系统回顾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进程。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历史图片与复原场景,将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程生动再现。从三湾改编到朱毛会师,从黄洋界保卫战到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一段段历史细节在讲解员富含感情的叙述中展开,使小青马们真正走入历史情境之中,理解井冈山斗争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何以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内核。

访谈传薪火,精神励新人
下午,同学们参加了“致敬·传承——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主题访谈教学课程。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上甘岭战役英雄、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王清珍的孙子刘航同志,以及1950年第一批进藏的官兵、原十八军宣传部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夏川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原主任芦继兵同志作为嘉宾进行授课。
两位老师分别从亲历者后代的独特视角,深情讲述了革命先辈在峥嵘岁月中坚守信仰、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刘航同志生动再现其祖母王清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救死扶伤的英勇故事,芦继兵同志则以诚心诚意为藏汉人民服务的老十八军的动人故事深刻阐释了“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授课内容真挚感人、催人奋进,让在场师生深受教育和鼓舞。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铭记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将汲取到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歌声传信仰,旋律励征程
晚上,基地组织开展“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主题课程,在嘹亮的歌声与生动的讲解中,同学们重温红色经典,感悟革命精神。课堂伊始,老师带领大家齐唱《团结就是力量》《强军战歌》等熟悉的军旅红歌,铿锵有力的节奏瞬间点燃课堂气氛。紧接着,同学们又走进了井冈山红歌的世界,《映山红》《红星歌》《红米饭南瓜汤》背后的历史情境让大家深受触动。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色经典中蕴藏的坚定信念与不竭力量,用歌声传递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赤诚与担当。

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完成了一次对革命历史的追溯,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各位小青马们更应赓续红色血脉,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坚定的理论自觉与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学术探索与时代建设之中。

学员感悟
今天早上,我们在晨光中走进井冈山烈士陵园,鞠躬致敬时,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在革命纪念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作为学生,我深知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后会以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王月玲
今日研学,收获满满。祭奠井冈英烈,我肃立致敬,心中理想愈发坚定;漫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历史足迹历历在目,井冈山精神深深烙印心间;访谈革命后代,听他们讲述初心与家风,我深感责任在肩;音乐党课上,红色旋律激荡心灵,革命激情永葆不灭。这一天,是精神的升华,更是力量的凝聚,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勇往直前,奋进新程。
——李昕颐
文 | 董亚博 刘菁怡 宋垚昕 王月玲 李昕颐
图 | 董亚博 刘菁怡 宋垚昕 郝蒋星 王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