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理23班全体同学在井冈山开展了第三天的研学活动,先后前往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烈士墓以及龙潭风景区进行现场实景教学,并开展学编“红军草鞋”体验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触史明志,缅怀铭心
上午,同学们首先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开展现场教学。这座由毛泽东同志指示筹建、军民共同捐资1000块大洋建成的医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红军医院。原建筑在第三次反“会剿”期间被敌人焚毁,现址为1967年按原貌重建。院内陈列的粗布被褥、生锈药罐和竹片担架等物品,生动展现了当年武器简陋、缺医少药的艰难岁月。尤其是张子清师长在无麻药手术中省下食盐让给战友,最终壮烈牺牲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通过触摸土墙、凝视旧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随后,全体同学整齐列队于小井烈士墓前举行纪念活动。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同学们聆听了革命先烈陈毅安与妻子李志强之间以家书承载信仰、以誓言见证忠诚的动人故事。学生代表朗读了陈毅安烈士的孙子陈正烈少将写给爷爷的一封信,让同学们真切领悟到“信仰比生命更贵重”的深刻含义。在肃穆的氛围中,全体同学肃立默哀、鞠躬致敬,向革命英烈致以深切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幽谷松涛,砥砺初心
之后,同学们抵达龙潭风景区进行参观。沿途飞瀑如练、幽谷叠翠,轰鸣的水声与挺拔的松涛仿佛仍在传颂革命者当年的坚毅与豪情。同学们沿石阶而下,遥想红军战士曾在此饮山泉、食野果的斗争岁月,深切感受到井冈山革命者于困厄中坚守、在磨难里前行的坚定意志,深受震撼与鼓舞。


履编草鞋,心溯荣光
下午,同学们参与了“学编‘红军草鞋’”体验教学。在草鞋师傅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学习搓绳、编织、系结等步骤,亲手将粗糙的稻草编织成草鞋的雏形。这不仅是一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年代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在一编一织中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一整天的研学活动,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在体验中升华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践于行动,以革命精神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勇担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和复兴大任。
学员感悟
踏入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简陋的木屋、昏暗的灯光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有的只是简单的镊子、反复使用的土布绷带,但红军医务人员用智慧与坚韧,在极端条件下挽救生命。更令我动容的是,130名重伤员面对敌人威胁,宁死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走出医院,松涛阵阵,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这座木屋见证的不仅是医疗奇迹,更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坚定如磐的精神。作为后来者,我当铭记这份赤诚,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牛梓瑜
今日研学,我深受触动,收获颇丰。走进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聆听红军战士在艰苦的医疗条件中与伤病、与敌人顽强斗争的事迹,我肃然起敬,震撼于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精神;站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祭奠井冈英烈,我怀着崇敬之心默哀,深感今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亲手编织草鞋,体验劳动的艰辛,我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的智慧与跋山涉水的艰苦。今日的研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我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林琳
站在小井红军医院的旧址前,土墙木床间仿佛还有着当年的医护人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革命精神。张子清团长将珍贵的食盐分给伤员,自己却因伤口感染长眠于此。小井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下,烈士的墓碑沉默矗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为谁牺牲”的答案。如今的和平是他们热血铺就的坦途。作为青年,我们当以理想为灯,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永不褪色的忠诚。
——崔久依
文 |丛景宜 纪贝妮牛梓瑜 林琳崔久依
图 |丛景宜 纪贝妮 邹明鑫 李子琪 郑笑然 郝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