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2025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赤迹寻踪”实践调研团分赴全国多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学和专题调研等形式,系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华东篇章:江淮烽火与闽地星芒
7月下旬,安徽分队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庄重瞻仰。陈列馆内,从土地革命到渡江战役的史料遗物,系统呈现了江淮英烈的忠诚信仰。同期,福建分队深入闽西革命腹地。大田县博物馆中,谢武乡农民协会印章与红军借谷证,见证了党群生死相托的誓言,馆长郑艳菲亲自解读:“印章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

中原脊梁:工运觉醒与齐鲁战歌
8月初,河南分队探访郑州二七纪念馆。罢工现场复原模型与历史照片,再现了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为自由而战”的呐喊,林祥谦、施洋等先烈的鲜血铸就了“二七精神”丰碑。山东分队兵分两路:淄博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抗日武装文献、带血马袋追溯军民浴血岁月;山东省博物馆《山河永固》特展,通过展出战士未寄家书、支前独轮车等330件文物,诠释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生产自救、文化抗战的坚韧实践。

华北灯塔:西柏坡启航与国际丰碑
8月1日,河北分队奔赴石家庄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及军委作战室,回溯了“三大战役”运筹帷幄的历程。同期,队员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担任志愿讲解员,重点阐释白求恩事迹:其设计的“卢沟桥”野战医疗驮具能够半小时展开手术台、承载百次手术所需物资,彰显着国际主义战士的智慧。

红色遗迹无声,精神长河奔涌。此次跨越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区域的探访,系统串联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改革开放的精神图谱。“赤迹寻踪”实践调研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基,持续挖掘红色基因时代价值,为民族复兴征程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