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井冈山日记·Day4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点击次数:

8月23日,马理23班继续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从八角楼里重温光辉著作、领悟真理力量,到踏上红军路亲身体验烽火岁月的艰辛,再到亲手制作红军餐、走进黄洋界瞻仰历史丰碑,每一步前行都是在与革命先辈的精神隔空对话。

八角楼里悟真理:专题课程重温光辉著作

走过蜿蜒山路,学员们怀着敬仰之心来到茅坪村著名的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在这栋看似普通却极不平凡的客家小楼里,毛泽东同志曾在清油灯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同学们整齐坐在八角楼前的教学点,聆听老师带来的主题为“实事求是创新路”的专题课,老师生动讲述了在面对革命困难时,毛泽东是如何回答“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专题授课结束后,同学们有序进入八角楼旧址内部参观。狭小的房间、简朴的陈设……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苦与伟大。

重走红军路:山间行军体悟烽火岁月

八角楼参观结束后,学员们迎来了一场深刻的身心洗礼——重走红军路,实地体验革命先辈的行军历程。山势陡峭,林密路滑,同学们追寻着红军的足迹,一同体验着革命岁月里的艰难困苦。汗水浸湿了衣背,脚步却愈发坚定。这段亲身体验让学员们超越了书本的抽象描述,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突出重围。“艰苦奋斗攻难关”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每一步踩实的泥土与每一滴挥洒的汗水。

自做红军餐:井冈坝上忆初心

走进井冈山坝上老乡家,一场独特的红军餐体验拉开帷幕。同学们分工协作,洗菜备菜、生火做饭,亲手烹制红军餐,烟火气里复刻革命岁月的简朴与坚韧。开餐前,嘹亮红歌响彻房间、点燃热血,在歌声中传承红色基因。做饭间隙,大家同步与老乡聊家常、话生活,聆听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看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在行走与交谈中真切感受坝上的发展变迁。

探访黄洋界:瞻仰丰碑感受军民相亲

在群山环绕的黄洋界哨口,简玉群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师生们通过重温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实地了解黄洋界保卫战的历史背景与胜利意义,深刻体会“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围绕历史上著名的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老师讲述了红军以不足一营兵力依靠群众支持、利用地势和智慧击退敌军四个团的战斗历程。毛泽东同志在战后写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名句,成为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们进一步理解了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性。此次现场教学强化了学员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结业汇演彩排:以青春声韵续井冈薪火

为深入感受红军精神、井冈山红色内涵并更好展示青春风采,各位同学按照研学日程集中进行汇演彩排。现场既有合唱环节的反复练习,也有独唱部分的细致打磨和其他表演形式的流程梳理,每一次调整和演练都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状态呈现汇演。

学员感悟:


马理23班 张舒晴

清晨踏入位于茅坪镇的八角楼,木窗棂间透进的光斑仿佛还映照着当年烛火。指尖轻抚主席伏案的旧桌,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字句间,我忽然明白,“实事求是”不只是纸面几字,更是在贫瘠土地上长出的实践的生机根脉。上午的急行军活动,尽管山间小路险隘难行,但无法阻挡我们对探索地标的热情。中午围坐老乡家灶台边,听老乡讲起红军的故事和乡村脱贫振兴的努力,我真切体会到老区的新变化的背后是各方面的不懈奋斗。下午立于黄洋界炮台前,竹林声里恍闻当年隆隆炮响。老师指着遗址说出“敌众我寡”但获得奇迹般的胜利时,我明白:信仰铸就的屏障,比任何天险更坚固,而群众的支持,比任何长刃尖刀更锋利.


马理23班 李东烨

八角楼内,油灯虽微,却曾划破最浓重的思想之夜。领袖在竹桌旁运筹帷幄,以笔为枪,思考着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的火炬真正点燃这片苦难的土地——纸上求索,终抵不过跋山涉水的躬身践行。登临黄洋界哨口,山风呼啸如当年的呐喊在耳际轰鸣,那是枪杆子与农民血脉交融的共鸣,在崎岖山路中铺就的坚实路基。我深感今日研学的价值:抽象理论只有投身真实的“战场”,才能在鲜活的历史现场中扎根生长。让我们带着八角楼的智慧和黄洋界的呼唤,在时代语境下激活青春肩头的担当,让历史之焰续燃当下,照亮前路。







来源|马理23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