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8 作者:点击次数:

青山巍巍铸忠魂,红旗猎猎映初心。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指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马理23班全体同学赴井冈山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革命圣地追溯红色根脉、感悟精神力量,完成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厚度的“行走的思政课”。

多维理论课堂筑牢思想根基,让井冈山精神入脑入心。研学期间,系列专题讲座与现场理论教学层层递进,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解井冈山精神的理论框架。肖小军老师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系统梳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期创建根据地的历史,深刻诠释“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内核;王强老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解读“七个明确”核心要义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任务,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政治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作主线”三大根本性问题,为青年成长锚定方向;在茅坪八角楼前,“实事求是创新路”专题课还原毛泽东同志在清油灯下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场景,让“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这些课程以严谨的学术理路与鲜活的历史案例,让井冈山精神的真理力量深深扎根学生心中。

沉浸式实景教学激活历史记忆,让红色足迹可感可触。从革命烈士陵园到战斗遗址,从博物馆到红军旧址,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同学们列队肃立、敬献花圈,在“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前,静默与鞠躬承载着对先烈的崇敬,重温入团誓词的誓言响彻山间;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贵文物、历史图片串联起三湾改编、朱毛会师、土地革命的壮阔历程,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篇”的意义具象化;在小井红军医院,粗布被褥、竹片担架与张子清师长让盐救战友的事迹,诉说着极端条件下的坚守;立于黄洋界哨口,结合《西江月·井冈山》的现场教学,还原1928年保卫战中红军以不足一营兵力击退敌军四个团的奇迹,让“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理念在实地场景中得到深刻印证。这种身临其境的实景教学让历史不再遥远,每一处遗址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深化了青年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更在他们心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与时代新人的精神塑造。

体验式实践活动厚植奋斗情怀,让革命精神躬身践行。研学注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情景演绎与动手实践,让同学们在参与中体悟革命精神。“三湾改编”情景课上,同学们民主选举班长、安全员等岗位,重现“官兵平等”传统,在班旗展示、班歌传唱中实现“听历史”到“践精神”的升华;学编红军草鞋时,粗糙稻草在指尖穿梭,搓绳、编织的过程让大家真切感受革命军民“自己动手、共克时艰”的智慧;重走红军路途中,陡峭山路、湿滑林地模拟出当年行军的艰苦,汗水浸湿衣背让“艰苦奋斗”从口号变为切身感受;走进坝上老乡家,同学们分工制作红军餐,在烟火气中聆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故事,既体会革命岁月的简朴,也见证老区的时代变迁,使井冈山精神逐渐内化为同学们的行动自觉与奋斗情怀。

革命精神传承凝聚青年担当,让青春力量赋能时代发展。在“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课上,刘航同志讲述祖母王清珍在抗美援朝战场救死扶伤的故事,芦继兵同志阐释“老西藏精神”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奉献,让同学们读懂信仰的重量;“歌声中的红色记忆”课程里,《映山红》《红米饭南瓜汤》的旋律点燃激情,红色歌声成为传递信仰的载体;结业汇演中,同学们用反复打磨的合唱与表演,以青春声韵续写井冈薪火。信仰铸就的屏障,比任何天险更坚固。在研学中产生的精神共鸣,使小青马们坚定了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昂扬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红色实践研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前往延安、沂蒙、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开展研学活动。此次井冈山红色研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学、讲、研、践”一体化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同学们成长路上深刻的精神洗礼。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红色资源为纽带,创新教学形式,引导青年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与传播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